close

  本報記者賣屋 張尚武
  農業靠科技,科技靠推廣。農業科研成果從小試、中試、區試,到大面積推廣新竹售屋,鄉鎮農技員值守在“神經末梢”,直接向農民傳技、解惑。
  上世紀九十年代,鄉鎮農技新竹買屋站在改革中被整合,人員被分流,站房被拍賣,導致科技入田的“神經末梢”不暢。
  從2011年起,我省啟動新一輪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,明確鄉鎮農技站為公共服務機構,穩定隊隨身碟伍,新建站房,理順體制。
  3年改革和建設,全省鄉鎮隨身碟農技員隊伍基本穩定,條件和裝備水平明顯改善,農技推廣的“神經末梢”慢慢被激活。
  農業專家劉年喜稱,改革初見成效,但一些深層次問題依然未解決。科技入田還需配套措施,改革“紅利”充分釋放還有待時日。
  改革的“作為”
  ——鄉鎮農技站定人定編,新建站房,提升裝備,強化技能培訓
  3年之前,我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處於“線斷、網破、人散”的邊緣。有的鄉鎮農技員每月僅發200元生活補貼費,被迫流失;多數鄉鎮農技站成了“三無站”,即無辦公場所、無設施設備、無試驗示範基地。
 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,首先要穩定隊伍。此次改革,全省共設置鄉鎮農技站2266個,定編13570個,讓農技員消除後顧之憂。絕大部分地區,改革後農技員的工資、津補貼全額納入財政預算,統一打卡發放,待遇與其他事業編製人員相當。
  改善條件,財政大力支持鄉鎮農技站建設。至今年5月,各級財政共投入5.8億元,其中中央財政投資4億多元,支持2107個鄉鎮農技站新建、改擴建站房,採購儀器設備,縣裡還根據財力安排一定的辦公經費,支持鄉鎮農技站的運轉。
  提升服務,省、市、縣層層開展農技員服務技能培訓。省級重點培訓了2099個鄉鎮農技站站長,3年完成了全省基層農技人員的輪訓工作,支持800名農技員繼續教育,提升學歷。
  健全管理,大部分縣(市區)實行以縣為主、縣鄉雙重管理的體制,明確鄉鎮農技站的人權、物權、財權“三權歸縣”,縣農業部門負責業務指導,鄉鎮政府負責轄區內農技推廣的組織、協調和監督。
  全省鄉鎮農技站開展“星級服務創建活動”,完善崗位責任、績效考評等各項制度,規範農技推廣行為。
  “改革穩定了隊伍,聚攏了人心。”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姚正昌稱,農技推廣體系接上“線”,補好“網”,等於為科技入田疏浚了“渠道”。
   激活的“末梢”
  ——農技員主動服務大戶和合作社,進村辦點“傳、幫、帶”
  儘管今年病蟲害嚴重,唐三林種植的40多畝葡萄還是喜獲豐收。
  唐三林是雙牌縣瀧泊鎮的葡萄專業種植戶。葡萄上市之前,他精心挑選幾串上好的葡萄,請鎮農技站站長蔣世劍“試味”,藉此表達謝意。
  7月初,正值葡萄滿枝,“黑刺粉虱”病害流行。“蟲認得,病看不准。”唐三林急忙撥打鎮農技站電話。
  半小時內,站長蔣世劍就騎著摩托車趕到。這種病害導致果蒂腐爛,蔣世劍分析病因,指導施藥,一天內跑了4趟,令唐三林滿懷感激。
  “政府為農技員解除後顧之憂,農技員就要為農業保駕護航。”蔣世劍說。
  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祁陽,農技員成為糧食高產創建的中堅力量。
  黎家坪鎮3萬多畝水田,全部種雙季稻。全鎮13名農技員,4名負責面上的植保、信息等服務,其餘9名分別駐點大灣、新塘、鐵角灣等村,創辦了高產示範、雙季稻機插、統防統治等3個千畝示範片,農技員與農戶“結對子”,手把手傳技,同種示範田。
  “改革讓廣大農民得實惠。”株洲縣農技推廣站站長周湘波坦言,過去農技員賣種子、化肥、農藥,服務也跟著客戶走。
  過去靠經營圖生存,農技員為莊稼“開方賣藥”,主推價格高利潤好的新型農藥。例如,防治水稻紋枯病,用某種新型農藥,每畝成本需15元;而打井崗霉素,一畝只需2元,往往“缺貨”。
  現在解除後顧之憂,每個農技員主動帶10個以上的示範戶,多數是大戶和合作社,輻射帶動面上生產。農技員的考核,也交給農民打分。
  在株洲縣仙井鄉,凡種水稻、蔬菜、葡萄、白蓮50畝以上的大戶,都有專門的農技員負責指導,便民服務卡發到戶。站長朱鷥鷺說:“上半年,農民都給農技員打了高分。”
   緩釋的“紅利”
  ——農技推廣缺乏吸引力,人才補充難,將長遠影響“科技入田”
  “從現實來看,社會對農技推廣的需求強烈。”劉年喜分析,土地、勞動力、資金等農業生產要素大量外流,依靠科技推廣提高土地產出率、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,是根本選擇;而種田大戶、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,他們對新技術充滿渴求。
  當前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,一些老問題得以緩解,但與社會需求相比,顯然不夠。
  祁陽縣大村甸鎮地處丘陵區,山地種西瓜特別甜。近幾年,全鎮發展西瓜1萬多畝,種植50畝以上的規模戶已有120多個。許多農民渴盼西瓜種植新技術,而鎮農技站站長周軍棋坦承,在西瓜種植技術方面,站里不如大戶懂得多。
  省農技推廣總站主辦鄉鎮農技站長“強技班”,但短期培訓,缺實際操作,多數站長年齡偏大,對知識“消化不良”。
  茶陵縣農業局局長譚愛亭介紹,現在種田主力是“60後、70後”,農民對新技術堅持“眼見為實”。
  鄉鎮農技站辦示範點,多數站缺經費,許多站一年事業費不足2萬元,只能辦一個點,輻射有限。去年,茶陵縣農業局創辦40畝集中育秧示範,由於財政補貼大打折扣,也虧了近100萬元。
  此次改革,鄉鎮農技站被賦予農產品安全監管職能,配備農殘速測儀器,日常運轉和維護經費卻無著落。鄉鎮農技站趁趕集時抽樣,但抽樣要錢買,檢測要費用。就算查出問題,集市也散了,只能不了了之。
  從省農技推廣總站調度的情況看,全省除衡陽市和常德市的少數縣改革滯後外,農技員待遇普遍提高了。姚正昌說:“儘管待遇提高了,但基層缺乏良好的人才補充機制和激勵機制,農技員崗位對大學生實在缺乏吸引力。”
  “當然,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他表示,政府的重視、社會的需求,將推進改革邁向深入,農技推廣事業必將大有可為。  (原標題:農技推廣激活“神經末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x99yxsj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